今天是: 站内搜索
 
当前位置:安徽诗书画 >> 诗词名家 >> 浏览文章
公刘
来源:本站原创 作者:佚名 日期:2013年03月04日 浏览:

公刘(1927年3月7日—2003年1月7日),当代著名诗人、作家。原名刘仁勇,又名刘耿直。江西南昌人。1927年生。1939年开始写诗。1946年半工半读于中正大学法学院,并投身学生运动,1948年初流亡上海,旋赴香港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学生联合会宣传部工作。广州解放后,参加人民解放军,随部队进军大西南。西南边疆的生活体验给了他创作的灵感。195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,并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《边地短歌》;1955年,《人民文学》连续发表了他表现边疆战士生活的三个组诗:《佧佤山组诗》、《西双版纳组诗》、《西盟的早晨》,这些作品,使他成为西南边疆诗人中最早获得较高评价的诗人。同时,他参加了民间长诗《阿诗玛》(与黄铁、杨智勇、刘绮共同整理)的收集、整理;又以民间传说和歌谣为基础,写作了长诗《望夫石》。此后他又出版了《神圣的岗位》(1955)、《黎明的城》(1956)。1956年到解放军总政治部任职,1957年被打成“右派”。1978年回归诗坛以后,出版的诗集有《在北方》、《公刘诗选》、《尹灵芝》、《自花·红花》、《离离原上草》、《仙人掌》、《母亲—长江》、《骆驼》、《大上海》、《南船北马》等。

公刘的诗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。首先,他的诗意象奇特,想象丰富。他善于捕捉生活场景中的特殊细节,带有生动性、具体性,在他的代表作《上海夜歌(1)》中:“上海关。钟楼。时针和分针,/像一把巨剪,/一圈,又一圈,/铰碎了白天。//夜色从二十四层高楼上挂下来,/如同一幅垂帘,/上海立即打开她的百宝箱,/到处珠光闪闪。//灯的峡谷,灯的河床,灯的山,/六百万人民写下了壮丽的诗篇:/纵横的街道是诗行,/灯是标点。”全诗只十二行,诗人便精确地捕捉到富有新上海特征的具体形象:入夜后,上海高耸的钟楼,长长的街道,穿梭的车辆,“到处珠光闪闪”,富有立体感地概括了上海夜晚动人的景色。其次,公刘的诗构思奇巧,富有哲理意味。他善于从一个极其平常的生活场面出发,由实到虚,由感性描绘升华为一种明晰的思想和社会意义。典型的如《五月一日的夜晚》:“天安门前,焰火像一千只 孔雀开屏,/空中是朵朵云烟,地上是人海灯山……//羡慕吧,生活多么好,多么令人爱恋,/为了享受这一夜,我们战斗了一生”。通过酣畅流利的笔触把生活实景升华为一种崇高的精神信仰,这和时代的诗歌观和审美观相符合。

公刘的诗歌直接影响了当时许多军旅诗人的创作。1956年之后,他的诗不再是单纯的、一味的歌颂,而是在肯定新生活的同时,对生活中的负面现象发出了质疑;他不再是“西盟的早晨”里那朵奇异的云彩,而是一个能“敲出金属的铿锵”的“白杨”。愈到后来,他的诗便愈见冷峻敏锐。

个人荣誉
其中诗集《仙人掌》获全国第一届新诗诗集一等奖。

主要作品
《五月一日的夜晚》
《运杨柳的骆驼》
《上海夜歌(一)》
《神圣的岗位》
《黎明的城》
《在北方》
《白花·红花》
《离离原上草》
《仙人掌》
《母亲——长江》
《骆驼》
《大上海》
《夜梦钞》
《刻骨铭心》等